澳门小赌攻略_澳门赌场app-【官网直营】

图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保护江豚,重新认识家门口的长江

2021年04月14日 15:23   来源:澳门小赌攻略:环境报   

  很多老南京人都有在长江看到过“江猪”的经历,“江猪”就是长江江豚。

  作为全国唯一可以在城市中心常年稳定看到长江江豚的城市,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江豚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2014年1月,南京市提出对江豚实施保护;当年9月,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建起来了,可公众对“江猪”仍一知半解,人们聊起这种生活在长江里的哺乳动物,似乎倍感陌生。

  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宣传项目负责人王世成向记者讲述令人难忘的一幕——5年前,他第一次以“老师”身份去一所小学宣讲“江豚保护”。“当时我问孩子们:你听说过江豚吗?全班50多人,举手的不到30个。课堂渐入尾声,孩子们为长江江豚濒临灭绝的处境深感同情,这时我再次发问:那你觉得,南京有江豚吗?只有不到10人举手。”王世成说。

  这样的场景,也让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的成员们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更坚定的信心:要让更多人认识江豚、喜欢江豚,也通过江豚,重新认识“家门口”的长江和这座美丽的城市。

  如今,长江江豚越来越多地走入公众视野,全社会形成保护江豚的共识,这与诸如像南京江豚保护协会这样的社会团体的努力分不开,他们也是无数保护者的缩影。

  小课堂走进校园,志愿者携手同行

  2015年夏天,南京江豚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召开筹备大会,凭借着热爱动物、热心公益事业以及对长江江豚的热情,几位志同道合的创始人勇敢跨出第一步。

  其中的一位设计师灵感涌现,用一晚上时间创作了两个江豚的卡通形象:宁宁和萌萌。它们最终成为协会的吉祥物,也预示着从那时起,协会与长江江豚将书写全新的故事。

  那时,就连许多南京本地人,都不知道长江江豚就在“家门口”。如何能让公众关注到江豚?“干脆,直接带大家去江边看,没有什么比亲眼所见更让人记忆深刻。”协会成员一致赞同。

  2016年初,协会面向公众推出“野生江豚公益观测”活动。报名的市民将信将疑:江豚这么稀少的动物,能看到吗?

  “看那儿啊,江豚!”观测活动中,顺着志愿者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江中的“黑点”一次次现身,人们这才确信,江豚真的在长江里迎风逐浪。

  除了观测江豚的身影,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保护江豚的理念,也迫在眉睫。

  “不捕不买长江野生鱼”“向爸爸妈妈、同学们宣传保护江豚”,在南京兴隆街道开讲的“江豚小课堂”上,孩子们既学知识,也思考如何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2020年7月,协会的成员们先后走进7个社区,向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分享江豚保护故事,助力全社会形成爱护长江江豚、保护长江生态的氛围。

  几年来,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的课堂上,无数孩子认识了“长江微笑精灵”,而课堂之外,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相聚一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宁小豚。

  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介绍说,协会自发起成立伊始就建立了志愿者队伍。2015年至今,已在南京10所高校建立了分支机构和大学生江豚保护志愿团队,建立了“宁小豚”社会志愿者团队、“江豚小使者”少年志愿服务队,还成立了一支协助管理部门开展江豚保护监测等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并与各街道社区、沿江相关单位、企业长期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深入学校、社区、街头,宣讲江豚知识、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带领市民来到江边、探访江豚保护区。5年总计有400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营造‘人人爱护江豚、人人爱护长江’的氛围,听上去有些太理论化,实际上,这种氛围就是在一次次活动的中渐渐形成的。”协会成员王世成如是说。

  监测员队伍壮大,社区共建“靠江护江”

  寒冬1月的南京,早晨8:00,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大胜关桥江豚监测点,穿着江豚保护监测员工作服的赵俊已经工作了一个多小时。

  “再冷的天,我们都要站上四五个小时。”赵俊说,大胜关桥江豚监测点由他和其余4位伙伴常年值守,作为监测员,他要记录值班时间内看到的江豚数量、拍摄相应的画面和视频、巡查沿岸有没有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的行为、观察有没有船只在保护区内违规航行等。

  不一会,这个观测点的小队长杨金龙也来了,即便不是他的值班日,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来看一看,这个习惯从他2016年成为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后,一直保持到现在。

  杨金龙和赵俊在成为江豚保护志愿者前,曾是浦口渔民新村的渔民。告别“靠江吃江”的日子,他们与其他10个邻居一起报名成为守护江豚的第一批观测队员,“我们要从‘靠江吃江’变成‘靠江护江’。从保护长江的‘晴雨表’江豚开始,更好地守护这一方江水。”

  “现在,一天看到十六七头都不稀罕。江水也是一年比一年清。”杨金龙和赵俊明显感受到“长江大保护”之后的可喜变化。

  记者了解到,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设有6个岸线固定监测点,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在保护区主管部门指导下,承担监测点管理工作。在协会看来,保护江豚,保护长江,只靠某一个组织、某一些人远远不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因此,转产渔民、沿江单位的工作人员、家住滨江一线的自由职业者,都被协会吸纳为江豚保护监测员,日复一日在江边关注、记录着江豚活动的情况和周边的人为活动,为江豚保护区等主管部门提供一手数据。

  2017年起,协会发起了社会参与增殖放流活动,鼓励公众、企业认捐鱼苗,志愿者们组织市民亲手投放符合相关标准的人工繁育的长江原生鱼苗,让公众目送鱼儿回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公众发自内心‘爱生护生’。”王世成对记者说。

  为进一步发挥沿江居民的力量,2019年,协会还发起了“社区共建,全民护豚”项目,在几个沿江街道设立“宁小豚志愿服务站”,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了解“江豚”,学习科普知识,倾听生态保护故事。

  依托这样的“服务站”,志愿者培训和公众宣教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

  动员全社会参与,留住江豚的微笑

  不因循守旧,注重形式创新,南京江豚保护协会逐渐被更多人熟知,市民们积极踊跃参与他们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

  2017年起每年举办的“江豚公益跑”,数百名市民在奔跑中,传递着绿色健康生活、关注江豚保护的理念。

  “留住江豚的微笑”绘画大赛中,青少年们用画笔描绘了心中的江豚,表达着对江豚美好未来的祝愿。

  在长江生态公益讲坛的坐席上,公众细心聆听着长江江豚保护领域专家的分享;在南京长江江豚主题艺术展、南京长江江豚摄影图片展上,人们热情观看一幅幅摄影作品和艺术展品。

  2019年起,协会的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在中山-浦口码头过江轮渡上开展了江豚科普宣讲活动。“江豚轮渡”上,有展板有模型,不少市民甚至“专程而来”体验这别具特色的江上课堂。

  为何能想到这么多新鲜的点子?

  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回答记者,“一方面我们活动的初衷就要是立足于南京本地,另一方面是要集思广益,引入新鲜血液,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一个非常大的感受是,公众的保护意识在逐步提升,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姜盟欣喜地说。

  “以我们的力量,影响公众了解、关注长江江豚保护,成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公众之间的桥梁纽带,带动全社会参与、助力长江江豚和长江生态保护。”这是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的朴素愿望。 记者 张黎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